15
2025
04

用DeepSeek考证历史究竟靠谱吗?

发布日期:2025-04-15 15:05    点击次数:91

作者:袁帆(清华校史研究学者)

孙立人(1900-1990),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这位曾留下“生我者父母,树我者清华”名言的清华优秀学子,1946年重访清华园时,曾经留下了3张彩色照片。当这些照片由孙立人义子——新竹清华校友揭钧先生于2016年首次披露之后,自然就成为清华学子“荣归母校”系列的经典镜头。

孙立人在体育馆南侧喷泉留影(1946年)

这3张照片分别拍摄于工字厅大门前,大礼堂东台阶上,以及体育馆外的喷泉边,照片背面都留有孙立人晚年写下的亲笔标注。特别是在喷泉边的那张是这样写道:

1946摄于北平清华母校体育馆南端喷水泉前,它曾供给我多少甘饮。

我相信,作为清华体育健将,并曾代表中国在远东运动会夺冠的孙立人,在写下这句情意满满的话语时,一定是将清华比作一股“永不干涸的清泉”,并由衷感怀母校为万千莘莘学子带来毕生的“甘饮”,永远滋润着清华儿女的心田!

展开剩余94%

然而问题来了:孙立人1946年为什么会重访清华园,这些照片又究竟拍摄于何时呢?在以往对孙立人历史研究的各类专著中,甚至包括《孙立人回忆录》都没有提及这一史实,仅凭照片提供的简单信息也无法直接判明。

DeepSeek能给出靠谱的答案吗?

我在近几年的清华校史研究中非常留意一切可能与这3张照片有关的线索,但经过种种努力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两年来日益火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系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于是,我向DeepSeek(DS)提问:

孙立人1946年回到清华园的具体时间和原因?

DS给出的回答分为了几个部分,包括:时间背景、访问原因、历史细节、争议与补充、结论,全文如下:

1. 时间背景

1946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关键年份,清华大学因战争南迁后(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开始复员北返,校园逐步恢复教学秩序。孙立人作为清华校友,在这一年8月短暂访问了母校。

2. 访问原因

(1)校友身份与母校情结

孙立人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他对清华有深厚的感情,此次访问可能是战后重返母校的私人行程。

(2)军事任务途经北平

1946年孙立人任国民党新一军军长,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在北上途中(或任务间隙),他可能顺道访问北平的清华园。

(3)参与清华复校活动

清华大学在抗战后复校,孙立人作为知名校友可能受邀参与相关活动,或向师生分享抗战经历,激励青年学子。

3. 历史细节

(1)演讲内容:据记载,孙立人在清华大礼堂发表了演讲,强调“科学与国防结合”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为国家复兴努力。

(2)行程背景:当时国共内战已爆发,孙立人的东北军事任务紧迫,此行可能兼具公务与私人性质。

4. 争议与补充

部分资料对具体日期记载模糊,但多指向1946年8月。需注意,孙立人此后的政治命运(1955年被蒋介石软禁)可能影响了相关历史记录的完整性。

5. 结论

孙立人1946年8月的清华园之行,既是个人对母校的怀念,也反映了战后知识分子与军人群体对国家重建的关切。此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政治或军事目的。

说实话,我对GenAI能否彻底代替人类的问题是持否定态度的,特别是在历史研究领域,认为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处于主导地位,GenAI只能扮演智能助手的角色。这段DS给出的答案再次强化了我的这个认知。

关于孙立人回清华的时间,DS的回答是:

部分资料对具体日期记载模糊,但多指向1946年8月。

由此看出,DS也没有掌握确凿的原始资料,给出的也只是推测时间,因此答案仍然不能被采信。

关于孙立人回校的历史背景,DS给出的回答比较客观,其表述是:

当时国共内战已爆发,孙立人的东北军事任务紧迫,此行可能兼具公务与私人性质。

关于孙立人回校的原因,DS给出三种推测的可能,即:

“校友身份与母校情结”

“军事任务途经北平”

“参与清华复校活动”

关于第一点,“他对清华有深厚的感情,此次访问可能是战后重返母校的私人行程”的推测基本成立。关于第二点,可被认为接近历史事实,“在北上途中(或任务间隙),他可能顺道访问北平的清华园”。关于第三点推测缺乏实证支撑。由于孙立人当时已是著名的抗战英雄和军事将领,如果他是被清华校方正式邀请回校参加复校活动,一定会留下相关记载。这样说的参照是,在抗战复员后的1946年10月10日清华开学典礼上,当时的媒体记载是:

最后由上海同学会代表暨校友孙立人将军代表,分别致辞,呈献纪念品。

——《北大清华开学》

原载于《华北日报》

1946年10月11日第三版

孙立人在大礼堂东侧台阶留影(1946年)

通过综合研判,DS给出的答案没有根本解决“时间”“原因”这两个问题,但也给出了一些符合逻辑的推测。这个结果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GenAI的认识,DeepSeek至少在现在还不是“万能的”。

具体到“孙立人1946年何时回清华”这样的孤僻问题,DS更可能是头一次遇到,它需要通过大量搜寻、抓取原始资料(数据)的基本步骤来训练、提高、强化其生成能力才能逐步正确解答。而这一点DS目前显然还没有能力做到。

从新闻报道中找寻隐藏的线索

通过DeepSeek找寻历史问题答案的尝试落空,让我更加坚定了直接找寻原始资料的思路。

根据历史研究,1946年1月孙立人曾代表中国军方赴美参加联合国军事活动,直到5月份才回国复任新一军军长。因此,我推测在这个过程中他最有可能“顺道访问北平的清华园”。为此,我将目光转向1946年的各类新闻报道,试图从中找到隐藏的线索,结果令人兴奋,竟然真有收获。

(一) 孙立人 从美国经日本回到上海

1、在东京旁听审判日本战犯

孙立人由美国途经日本东京回国。5月13日抵达东京,即去旁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有两则新闻报道为证。

【联合社东京十三日电】中国新一军司令孙立人将军,前随参军长商震将军出席联合国机构参谋委员会,今日自美乘飞机到此,定明日赴沪。

—— 《中华时报》5月15日

【本报东京十三日电】远东军事法庭今日继续进行审判工作。……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将军道经东京,今晨亦出庭旁听。大多数新闻记者对于这一缅甸战役英雄,均甚熟悉。孙将军坐于荣誉席上,双目不断注视二十六个日本被告。……至四时五十分,暂告停止辩论,由审判长宣示明晨九时半继续辩论。

——《申报》5月14日

《申报》1946年5月14日报道

2、拜会麦克阿瑟元帅

【中央社东京十四日专电】自美返国于此小留数日之我国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将军,十三日下午六时偕我国代表团联络组组长王之少将,趋访麦克阿瑟元帅,谈半小时,所谈内容未详,麦帅后赠孙将军日本良剑一柄,以为纪念。

孙氏已于本日正午搭机飞沪。

——《中华时报》5月15日

《中华时报》1946年5月15日报道

3、由东京飞抵上海

5月16日《新闻报》以《孙立人昨抵沪》为题详细报道了孙将军由东京抵沪的过程:

【中央社】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将军,前随参军长商震赴美,出席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会议,并与盟国军事参谋人员共商起草国际警卫军计划,业已公毕,十三日自美乘机抵达东京,昨午十二时,由东京乘ATC第5511号专机,启程返国,于下午三时五十五分抵沪,飞机降落江湾机场……孙氏衣陆军将士服,着高筒靴,肩佩“新一军”番号,上衣袋角围美国陆军勋章,手挾淡黄色大衣,神采奕奕。……十三日抵达东京,即与麦帅晤面,原定十四日启程返国,因飞机故障,乃延期一日,故得出席国际军事法庭观审日战犯。东京目前粮食颇感缺乏,物价飞涨,惟因政府管制,秩序尚佳。孙氏谈毕,即驱车赴百老汇大厦旅邸休息。闻孙氏在沪稍作勾留,即晋京向最高当局述职

《新闻报》1946年5月16日报道

4、在上海接受采访

1946年5月17日《新闻报》又发表一篇题为《漫游欧美归来的孙立人将军》的采访记,开篇写道:

在缅甸战场叱咤风云的孙立人将军,前出席参加联合国参谋会议,现已漫游欧美归返沪。记者于巍峨黄浦江畔的百老汇大厦十七楼会见了他。在晴和的早晨,初夏的阳光泄落在紫檀色的地板上,反耀着满室明丽的光辉。将军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并没有长途旅行的倦色,不过阳光照在他灰白色的头上,我发现这位四十八岁的将军已没有了黑发。他今天穿着军便服马裤,长筒黄马靴,这是他在战地常着的装束。

整篇报道扼要记述了孙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经历,特别是在印缅战场上率领新一军对日寇作战建立的丰功伟绩。最后还有一个讯息: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将军,已于昨日(16日)下午二时晋京,谒最高当局述职。

《新闻报》1946年5月17日报道

(二)从上海飞南京

关于孙立人由上海到南京的具体行程,南京《新民报》1946年5月16日刊登《孙立人飞京》的报道:

【本报讯】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氏,定本日下午三时乘机飞京。

《新民报/晚刊》1946年5月16日报道

此外,根据1946年5月16日《华北日报》的报道,孙立人是在16日下午搭乘和平特使马歇尔元帅的专机,一起由上海飞抵南京的。到达南京后,马上晋谒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进行访美归来的述职报告。

(三)由南京飞北平

根据1946年5月19日《华北日报》的有关报道,孙立人是5月17日由南京飞往北平的,亦即他只在南京停留了一夜,即转道北平去东北。为何如此匆忙,应是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局势有关。这一点在1988年起在《中国时报》连载的《孙立人回忆录》(383)中可以得到相关信息印证:

本年五月十日,我正在华盛顿开会,连奉蒋委员长电报四通,催我返国……飞抵南京,当即往委员长官邸晋谒。……次日即飞沈阳,见了杜聿明长官——缅北分手后,此为和他头一次见面。

(四)由北平飞沈阳

孙立人在南京述职后,次日(17日)前往东北。但从新闻报道中可知,他并非直飞东北,而是转经北平后再飞往沈阳。他在北平也只停留一夜,第二天(18日)即乘专机飞往沈阳。在1946年5月19日的《人报》上有《孙立人抵沈》的短讯可为证明:

【中央社沈阳十八日电】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今上午十一时由平乘专机抵沈……

《人报》1946年5月19日报道

(五)基于新闻报道的孙立人行程(1946/5/13-5/18)

① 5月13日(周一),由美国飞抵日本东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旁听审判日本战犯,之后拜会麦克阿瑟元帅;

② 5月14日(周二),因飞机故障逗留东京;

③ 5月15日(周三),由东京飞抵上海江湾机场,停留一夜;

④ 5月16日(周四),由上海飞赴南京,向国民政府最高当局述职,停留一夜;

⑤ 5月17日(周五),从南京飞抵北平,停留一夜;

⑥ 5月18日(周六),从北平飞抵沈阳。

孙立人在1946年5月访问清华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今天所作的考证,都是基于以3张照片为依据所构成的事实:1946年孙立人确实曾经回到过清华园。而最终目的就是寻找能够证明他到过北平的证据,进而推断他回到清华的时间与原因。

当我将上述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串联起来,孙立人自5月13日自国外转道日本,再经上海、南京、北平,最后于5月18日抵达沈阳的行程脉络环环相扣,十分清晰。虽然报道中并没有表明孙立人在此期间访问清华园的直接信息,但已经为我们根据逻辑、常识证明“这种可能性大概率存在”提供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一)对母校的感情是重访清华的动力

孙立人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赴美留学,在校9年期间经历了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最关键阶段,学识筑基成绩优秀,强健体魄声名远扬,成为清华著名毕业生之一。孙立人对清华的深厚感情由来已久,无须赘言。然而自其毕业后,23年间身不由己(4年留学,11年军旅,8年抗战),根本无暇回到清华园谒师怀旧。而当1946年5月17日因公转道北平,孙立人已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征战印缅战场为中华民族雪耻争光的英雄,如若能在此时回到清华园可以说是“荣归母校”。这种对母校的情感是决定孙立人尽力创造条件重访清华园的原生动力。

(二)军事谋略的一次实际演绎

根据行程复盘,孙立人5月17日飞抵北平,5月18日又要飞到沈阳,中间只有不到20小时的间隙。若在处理公务之外,还要挤出时间回清华园一趟,就需要来一次带有军事谋略色彩的精心安排。意志稍有犹豫或因某种机缘不合,难得的回访母校机会也就转瞬即逝。这种局面虽然和战场上遇到的复杂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相同的逻辑。

分析下来,孙立人在此次北平之行中,一定需要两方面谋划,方能实现其重访清华园的愿望。

1、合理安排路程

孙立人北平之行的路程安排,取决于3个基本节点:机场—宾馆—清华园。当年北平有2个机场(南苑、西郊),宾馆假设在市中心地区(例如北京饭店)。南苑机场在城南郊外,西郊机场在城西郊外,距市中心的距离均约13-15公里。而清华园距市中心约15公里,距西郊机场约7公里,距南苑机场约30公里。显而易见,“西郊机场—清华园—市中心”显然比“南苑机场—清华园—市中心”的路程更合理,应该成为首选的路程安排。

2、精确计算时间

根据前述新闻报道中的时间信息,孙立人是5月18日11时许自北平飞抵沈阳。两地之间的飞行距离约600公里,按C-47运输机的平均时速计算,约需1.5小时。也就是说,孙立人的专机必须在9时左右起飞。若孙立人是在这一天从市中心往西郊机场途中顺道回到清华园,最短需要约两小时就能实现。若往“绕道”清华园往南苑机场登机则是“南辕北辙”,断无可能。显然,孙立人的登机点是西郊机场,这才保证其用最紧凑的时间完成了清华之行。

综上所述,孙立人在5月18日上午登机飞赴沈阳前,完全有可能实现“回清华”的心愿与计划。

从照片上进一步解读的信息

在仔细消化报刊的历史资料后,再来审视孙立人在清华园的3张照片,我不断解读出新的信息。

(一)光影透露出的气象信息和时间密码

1.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一天是个晴天,日照充沛,符合初夏季节北京的气象特征。

2. “工字厅”和“大礼堂”两张照片上的光影非常重要,由于人物是面向正南,因此面部的三角形阴影包含的“密码”说明日光来自东面,证明拍摄的时间是在上午。而45度的光影角度则是判断时间的重要参考指标。经查询北京地区的逐日光照时间表,5月18日的日照时长约14小时,日出时间约为5时10分左右,因此半天日照时间为7小时,45度光阴角说明时间是在日出后约3-3.5小时,即可推测出拍摄时间约为8时至8时30分之间。

孙立人在工字厅前留影(1946年)

(二)军装包含的身份信息

1. 照片上的孙立人上身着棕黄色将官常服,胸前佩戴军阶略章,左臂佩戴新一军臂章,下身着米白色马裤,脚蹬高统马靴。这个装束与5月15日孙立人回国落地上海的报道中“孙氏衣陆军将士服,着高筒靴,肩佩‘新一军’番号”如出一辙。

2. 最重要的身份信息隐藏在“米白色马裤”中,这款马裤并非标配,而是军官在特定场合或执行特定任务时的着装之一。这恰恰与孙立人作为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会议中国代表的特殊身份匹配。

(三)1946年5月 清华园的实况反映

所有照片中都只有孙立人一人,推测除拍照的侍从以外没有更多人陪同,也没见校方接待人员出现,加之背景中的清华园显得陈旧、破败,整体气氛冷冷清清,生气全无,使人感到压抑、窘迫。这其实正是清华园1946年5月的实况,其背景原因是:

1. 清华园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占领8年,校园被日军当作医院使用,各类建筑损毁严重,教学设备、图书等均被破坏、掠夺。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清华大学很快组织“接收委员会”负责接收,就在克服重重困难,即将收回校园时,又被国民党军队继续“劫收”为兵站医院。经过多方努力协调,最终才在1946年7月全部收回校园。照片背景氛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立人回校时校园还未被收回,这也为推测他回校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

2. 抗战期间,清华与北大、南开合组为“西南联大”,1946年5月4日才在昆明正式宣布复员,师生们北返回归清华园已是7月份以后。在基本恢复教学条件后,清华举行开学典礼是10月10日。由此可知,孙立人在5月18日回到清华园时自然是不能遇到他想见到的校长和师生们。虽然“荣归清华”,却没能享受鲜花与掌声,这也是历史造成的一个遗憾。

(四)彩色照片的真实性

再回到照片本身。包括我在内,其实许多人看到孙立人在清华拍摄的3张彩照时,都会产生一些疑惑,想知道照片原本就是彩照还是后期上色,以及照片背后的标注是否孙立人亲笔?非常幸运,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联系到了远在加拿大,今年已87岁的揭钧教授,并得到了他对相关问题的解答:

1. 揭钧在加拿大取得博士学位后,到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做博士后研究员,1970年开始在该校任教至退休。大约在1978年时,他收到了义父孙立人亲自寄给他的3张荣归清华时留下的照片,当他看到背后义父亲笔书写的优美文字很惊讶,感叹义父“对清华园的景物记得那么清楚,清华情如此深厚”。

2. 照片原本就是彩照,未加任何修饰。1928年孙立人在美留学毕业后,转道欧洲回国时购买了最新式的单反相机,此后就有了摄影爱好。在清华园拍摄的彩照,应该是他使用在美国购买的柯达彩色胶卷(Kodachrome)拍摄。

结语

为了弄清3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从网络钻进了数字世界的故纸堆中,经过仔细扒梳,认真分析,推测出一个比较圆满的结论:孙立人回到清华园的时间是1946年5月18日上午9时以前,逗留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我的这次考证过程,是在历史研究领域里利用人工智能的工具,对史料进行广泛挖掘与研究分析的初步尝试,结果虽然仍有可能存在误差,但可以认为距离历史原貌已经愈来愈近。本文旨在提供研究思路与历史研究者共享,希望能有更多详实史料与研究成果出现,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历史结论。

作者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

发布于:天津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Powered by 凤凰彩票娱乐平台官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